印度鐵吸收與貧血防治研究介紹
A recent paradigm on iron absorption, prevalence, and emerging dietary approaches to eradicate iron deficiency Food Bioeng. 2023;2:53–63. Umang Malhotra 、Mrinmoy Roy、Manmath Sontakke、Pintu Choudhary
印度因素食、貧困及慢病等原因,是一個缺鐵性貧血(IDA)發病率很高的國家之一。育齡婦女(15-49歲)57.0%貧血、兒童(6-59個月)67.1%貧血,明顯高于全球的育齡婦女的30%、兒童的39.8%。
根據印度國家家庭健康調查(NFHS-5, 2019–2021)及政策文件內容,印度政府針對缺鐵性貧血(IDA)的防控策略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:
一、膳食多樣化與改良(Dietary Diversification/Modification)
核心原理:通過優化飲食結構提高鐵攝入與吸收率。
具體措施:
(一)促進吸收組合:
1、維生素C:與植物性鐵同食(如檸檬汁+菠菜),將難吸收的三價鐵(Fe3?)還原為易吸收的二價鐵(Fe2?)。實證:維C:鐵比例達2:1時吸收率↑270%,4:1時↑343%(Thankachan et al., 2008)。
2、動物性蛋白:紅肉、魚類中的"肉因子"(含半胱氨酸肽)可提升非血紅素鐵吸收2-4倍(Hallberg & Rossander, 1984)。
3、減少抑制因子:避免餐時飲茶:多酚類(單寧)抑制鐵吸收。
4、加工處理:發芽、發酵、浸泡可降低谷物中植酸(如豆類發酵成醬油)。
適用場景:家庭及社區營養教育,成本低但需長期行為改變。
(二)鐵補充劑(Supplementation)
適用人群:高風險群體(孕婦、兒童、青少年女性)。
1、劑型與劑量:
口服劑:硫酸亞鐵、富馬酸亞鐵(成本低,生物利用度高)。
靜脈注射:羧基麥芽糖鐵(Carboxymaltose),適用于重癥或口服不耐受者,單次劑量公式:
總缺鐵量(mg)= 體重(kg)×(目標Hb - 實際Hb)×0.24 + 500
(注:0.24為常數,500mg為預估儲存鐵)。
2、人群劑量(元素鐵)頻率周期
孕婦 30-60mg + 葉酸400μg 每日1次 全孕期
育齡女性(貧血率≥20%) 60mg + 葉酸2.8mg 每周1次 3個月補鐵→3個月間隔
6-59月齡兒童 10-12.5mg 每日1次 每年3個月
(三)食品強化(Fortification)
核心優勢:覆蓋廣、成本低(每人年成本<$0.1)。
1、載體與鐵劑選擇:
食品載體推薦鐵劑鐵添加量:小麥粉/米粉 乙二胺四乙酸鐵鈉(NaFeEDTA)、焦磷酸鐵(不改變風味) 28-42.5 mg/kg ;食鹽 硫酸亞鐵/富馬酸亞鐵 850-1100 ppm ;果汁/乳制品 微膠囊化鐵劑(防氧化) 按RDA 15-30%添加 。
2、技術創新:
微膠囊化技術:麥芽糊精包裹硫酸亞鐵,用于菠蘿脆片等零食,解決鐵劑異味與氧化問題(Carvalho et al., 2021);營養棒(Nutri-candies):如印度產品"Anuka"(鐵3mg+維A/C)、"Vita-Shakti"(鐵7mg+葉酸)。
(四)生物強化(Biofortification)
1、技術路徑:傳統育種或基因編輯提高作物含鐵量。
2、成功案例:珍珠粟(Pearl Millet):印度培育高鐵品種(7個國審品種),150g滿足兒童日需量,250g滿足成人80%需求。
3、關鍵挑戰:農民接受度、消費者口味適應性(Hurrell & Egli, 2019)。
二、挑戰與改進方向
(一)執行難點:
1、補劑依從性低:鐵劑副作用(惡心/便秘)導致停藥率高。
2、農村覆蓋不足:強化食品供應鏈薄弱,生物強化作物推廣緩慢。
3、文化飲食禁忌:素食為主人群(占印度人口30%)依賴植物性鐵,吸收率低。
(二)政策優化建議:
1、技術創新:開發副作用更小的新型鐵劑(如氨基酸螯合鐵)。
2、強化監管:強制主食強化標準,確保鐵含量達標。
3、社區參與:培訓婦女自助團體(SHG)推廣膳食干預。
三、總結
印度政府采取"補充+強化+教育"三位一體策略,但NFHS-5數據表明當前措施仍顯不足。關鍵突破點在于將農業生物強化與公共衛生計劃深度整合,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可持續貧血防控。未來需要在以下三方面持續發力:
(一) 精準投放資源:聚焦貧血率最高的農村兒童和青少年女性。
(二) 技術升級:擴大生物強化作物種植,優化鐵劑配方。
(三) 強化監測:利用NFHS數據動態評估政策效果,及時調整。